婦科腫瘤癌症新知【八】-六分鐘護一生-談防癌抹片【中】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癌科主任 鄭丞傑

  去台灣通用的抹片判讀結果,分成五個等級。第一級是完全正常;第二級則是有發炎細胞;第三級是有異常細胞,需懷疑有惡性的可能;第四級則是極可疑是癌細胞;第五級肯定是癌症。

抹片的結果

  至於抹片檢查的結果,通常醫院、診所或衛生所會以郵寄通知受檢者,上面寫的是中文,所以不必擔心看不懂。信上寫的無非是「正常,請每年做一次」、「請儘速返院做進一步檢查」,或者「有發炎現象,請返院檢查治療,三個月之後再做一次抹片」。

  和臨床診斷相對照的話,第三級大約是細胞變性(cervical dysplasia)或稱化生不良或子宮頸上皮贅生瘤(CIN),第Ⅲa級為輕度細胞變性,或CINⅠ,第Ⅲb級為中度細胞變性,或CINⅡ,第Ⅲc級為重度細胞變性,或CINⅢ,第四(Ⅳ)級為零期癌(CIS),第五(Ⅴ)級則為微侵犯性或侵犯性癌(第一期癌以上)。當然,這樣的對照只是大約的,事實上真正做了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和切片檢查之後,有些並沒有癌症或癌前期病變,但也有些則比原先抹片的結果更嚴重些,因此抹片只是做篩檢工作,真正的確診斷是仰賴組織切片。
由於抹片結果分成五級,而大部分報告為第一、二級,有不少人一聽說是「第二級」,便以為是癌症第二期,而輾轉難眠,惡夢連連,實在是庸人自擾,因此認識抹片的分級(class)和癌症的分期(stage)之不同,有助於避免自我困擾。

  一般認為第三級以上的抹片,視為不正常結果,需立即返院做陰道竟檢查,必要時做切片和子宮頸內管的搔刮術,以確定病變的程度。不過近年來也有不少婦科專家認為,第二級之中,固然有不少是發炎現象,但也有一部份是癌前期病變,因此如不立即做陰道鏡檢查,至少也需要治療其發炎現象之後,兩、三個月內重做一次抹片檢查,以免錯失早期診斷的良機。

  一九九一年,美國的細胞病理專家研議出另一套判讀抹片結果的系統,把判讀結果改成「正常」、「良性細胞變化」和「上皮細胞異常」三類,其中良性細胞變化,大約就是五級制的第二級,表示發炎或細胞修護中(二OO一年的修正版又將這些改列入為正常抹片),上皮細胞異常又分成「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」(ASC其中有些即列入過去的第二級之中)、「低度鱗狀上皮細胞病變」(Low grade SIL)、「高度鱗狀上皮細胞病變」(High grade SIL)、以及「鱗狀上皮癌」(SCC)四種狀況。其中的低度SIL正是包括人類乳突病毒感染,以及CINⅠ,高度SIL則包括CINⅡ、CINⅡ在內。對於一般大眾而言,這些名詞的變化意義不大,只需瞭解它指的是什麼,以免忽視或過度擔心便可了。

  近年來,由於「六分鐘護一生」的推動,子宮頸侵襲性癌病例數正逐漸減少之中;但相對地,癌前病變也愈來愈多,以侵犯性癌和原位癌的比例而言,十年前還是八比二,一九九七年卻已幾乎是一比一了(侵襲癌2575例,原位癌2409例),由此可見抹片提前找出癌前病變的功力!

抹片的正確性

  抹片雖可早期偵測出癌前期病變,但是否萬無一失呢?不但不是,而且失誤率還挺高的呢!據估計,比較好的狀況,偽陰性率大約是10%左右,比較差的則甚且可達40%的機率。

 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高的比率把有問題當成沒問題呢?原因是:
(一)抹片的時機不對,例如月經尚未完全乾淨、白帶太多。
(二)抹片的技術欠佳,例如沒有抹到內子宮頸的細胞,不過這有時是因為患者子宮頸閉鎖所致。
(三)固定的技術欠佳,例如抹好片之後,未能迅速放入固定液中。
(四)運送過程不良。
(五)染色技術不良。
(六)判讀失誤,這包括細胞技術員的篩檢失誤及醫師的判讀失誤。

  因此有各種不同的機會,使抹片的判讀產生偽陰性,重要的是,至今仍有部份有關第二級抹片結果的處理方式的爭議,而判讀為第二級與否,也有其主觀成分在內,因此有不少狀況,我們也難說是「失誤」,可能只是見仁見智而已。不過,如果高達40%以上的偽陰性率,那樣的篩檢系統恐怕非大大地檢討改進不可了。

  也許有人要問:既然有這麼高的假陰性率,為什麼我們還用它來篩檢子宮頸癌呢?原因是抹片方便又便宜,而且至今也沒有第二種方法,能更有效、更有經濟效益地篩檢子宮頸癌。也正因為至少會有百分之一、二十的偽陰性率,因此我們要求婦女每年做一次頗抹片,如此一來可以減低未被篩檢出子宮頸癌前期病變的機率,畢竟同一個人年年都被誤判的機會小多了。至於近年來出現的多種輔助抹片方法,我們將在下一篇中詳細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