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肅思考醫師薪酬

[2010.09.03 蘋果日報] 

 

[蘋果日報 作者:鄭丞傑]
最近由於長庚醫院主張該院和主治醫師之間是合夥關係,而非僱傭關係,引起衛生署長楊志良的高分貝駁斥,鬧得沸沸揚揚。如果大家再回想最近幾年中,好多件醫師和不肖份子勾結,偽造病歷,甚至癌症病理檢體掉包,去詐領保險公司或健保局的給付,看起來似乎已經不只是個案問題,不只是醫學倫理教育問題,同時也是制度面的問題。
醫療是良心事業 ,醫師和病人之間是資訊極不對等的關係,醫師是職業分類中最高度專業的工作,如果醫療不能本於良心,對病人而言,的確是一件很危險的事。
因此如何給付勞心勞力並且高風險的醫師合適的待遇,以便留住人才,同時也能造福病人,是醫政當局和醫院經營者的重要課題。長庚以合夥關係拆帳付薪,使主治醫師合於執行業務所得者可扣除20%必要成本來節稅,無非也是希望因而縮小該院服務醫師和開業醫師之收入差距。而如眾所周知,今天「俗擱大碗」高滿意度的全民健保,其實是建立在壓榨醫界之上,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醫院的經營困境和醫師的薪酬制度,因而衍生的問題,絕非全民之福。當然整體狀況的改善,根本的問題,還在醫療總支出佔國家GDP百分比之大幅提升,以及配套的節流措施,才能克竟全功。
台灣醫師PPF(private patient fee)制度其實起源於馬偕醫院,難能可貴的是馬偕至今仍給予主治醫師一筆不算太低的底薪,另外再計量拆帳。而目前全台各大中小型財團、社團、私立醫院普遍採用的卻是和長庚一樣的零底薪、有最低保障薪(通常比住院醫師的薪水還低)的PPF制度。然而,為了能讓主治醫師無後顧之憂,教學醫院評鑑要求的卻是有合理基本薪資的僱傭關係。
誠如馬總統期望法官「不想貪、不能貪、不敢貪、不必貪」,在防弊面上除了倫理教育和公會自律之外,針對醫師的薪酬設計,實在有必要好好檢討。採用齊頭式的平等,不同工而同酬,有如共產制度,這在過去的公立醫院已證明效率不彰且弊病叢生。而完全採用無底薪的高抽成PPF制度,則又偏向功利主義,頗受醫界良心大老的批評,因為醫德不好的醫師,容易做不必要的處方、檢查、處置或手術,而有效的制衡卻不那麼容易,這事實上也引導醫師走向另一種方式的沉淪。

薪酬制影響就醫品質
美國夙負盛名的克利夫蘭診所醫療體系採用的是每年固定薪,薪資決定於醫師前一年各方面的表現,包括年資、行政、教學、研究、臨床服務量、併發症、醫病關係、社會服務、團隊精神……,這樣的好處是不僅考慮服務量,也兼顧了服務的品質,同時也不必斤斤計較於個案的處置或手術收入,因為一年才考核一次,並且有許多客觀的評量標準。這種計薪方式和運動明星、專業經理人都相當類似。
如果回歸馬偕醫院的制度,參酌克利夫蘭診所的豐富多元評量因素,也許即可兼具社會主義和自由市場的雙重色彩,或者如果能像美國一樣把醫院費和醫師費拆開,醫師在每一家醫院做同樣的處置或手術,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給付,同時也使服務醫師和開業醫師同樣有「自由業」之實則更好。個人並非這方面的專家,但深感醫師薪酬制度其實間接影響了民眾的就醫品質,因此希望政府能夠重視,相關的專家學者能夠提供寶貴的高見,集思廣益,共創多贏局面,才是全民之福。

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系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