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婦科腫瘤癌症新知之一 ●

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癌科主任 鄭丞傑

如果說癌症也有冷、熱門的話,子宮頸癌可以說是華人婦女癌症的熱門排行榜之冠,而且蟬聯不斷,歷久不衰。子宮頸癌和肝癌、鼻咽癌,這三種癌是華人的「特產癌」,因為華人的罹患率,在世界上是偏高的。其中,肝癌可望在未來的二、三十年內大幅減少,原因是台灣地區在十多年前開始推行幼兒肝炎疫苗接種,全面阻斷肝炎變成肝硬化,再變成肝癌的路。


何謂子宮頸癌?
要瞭解子宮頸癌,應先知道何謂子宮頸,這是一個介於子宮體和陰道之間的圓柱狀構造,有一段露出到陰道之中,因此醫師以陰道擴張器(俗稱「鴨嘴」)打開陰道時,可以看見這一段的子宮頸,子宮體本身則位於骨盆腔之中,無法由陰道看見。


子宮頸中央有一個小小的開口,這就是月經血排出、精子向上游的通道。子宮頸口的內緣,也就是所謂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,兩種上皮細胞交界處,則正是子宮頸癌常發生的地方。當然,也有少部分的子宮頸癌長在子宮頸內管之中,因此不但抹片檢查不易診斷,即使已經長了癌,也未必容易發覺,所幸這樣的子宮頸癌並不多見。


不過,大致而言,以常見的婦癌來說,子宮頸癌是最容易在醫師做內診,或婦女依自覺症狀求診,而早期發現的一種癌症。其他常見的婦癌,如子宮內膜癌、卵巢癌,都較難以簡單的篩檢方法或臨床檢診,即診斷出來。


子宮頸癌的發生率
目前全球每年有五十萬個新的子宮頸癌病例發生,佔了女性全身癌症的 12%。而其中半數因子宮頸癌而死亡,亦即每年在此地球上有一個中型城市的人口死於此病。


台灣地區每年有四千個左右的新個案,每年九百多人死於子宮頸癌。大約十萬人之中,有三十人罹患子宮頸癌,機率是美國的三倍以上。
子宮頸癌發生率之不同,是否由於人種的關係?同樣居住在美國,黑人、拉丁裔、華裔的婦人,子宮頸癌罹患率,都比白人高。不過移民到美國的其他種族婦女,子宮頸癌罹患率,卻又大約只有其原祖國婦女的一半左右,可見社會經濟因素和環境才是主因。


事實上,較差的社會經濟狀態階層婦女,之所以有較高的罹患率,可能是由於個人或其性伴侶的性衛生較差、性伴侶較多、吸煙、營養較差等因素,也有人說這些階層的婦女,丈夫的職業較易暴露於致癌物質之中,可能也有關係,不過這種致癌物目前看來最重要的還是一種叫做人類乳突病毒(HPV)的微生物。


子宮頸癌的致病因子
如同其他的癌症一樣,子宮頸癌的致病因素和機轉,也是至今尚未完全明瞭!不過,看來似乎不是單一的原因所造成的。
除了家族遺傳因素之外,目前醫學界比較重視與肯定的危險因子包括:

(一)女性的性行為方面:初次性交的年齡和性伴侶的人數,是兩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。研究顯示,如以二十三歲以後才初次性交,罹患子宮頸癌之風險為1,則十八至二十三歲之間開始性行為者,風險約為1.6倍,小於十八歲開始性行為者之風險,也是1.6倍左右,不過也有研究認為風險高達五倍以上。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十八歲以下的少女,子宮頸上皮細胞可能尚未發育成熟,對外來的致癌物質缺乏抵抗力所致。至於性伴侶的數目,二至五位者之風險,為只有單一性伴侶者之1.6倍,六個以上性伴侶者,風險更高達2.2倍。目前在國內我們臨床上所見到的子宮頸癌病例,四、五十歲以上的大都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,不過二、三十歲的患者中,為數頗多都是曾經有過兩個以上的性伴侶,有些甚至同一時期內有多重性伴侶,可以預見的是女性性行為因素未來將成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。另外,也有人指出,初經年齡與初性交年齡之間隔愈短者,罹患子宮頸癌之機率也愈高,顯然晚熟者應該「認份些」,不宜有「早春」情事。

 

(二)男性的性行為方面:醫界早已發現,子宮頸癌和陰莖癌的發生率成正比,這不僅有地區性,也有夫妻之間的配對性,足見二者有相關。有人研究指出,嫁給一個前妻罹患子宮頸癌的離婚男人或鰥夫,則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會升高一倍。而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的婦女,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,也與丈夫的性伴侶人數成正相關。一個西班牙大規模的研究指出,本身只有過一個性伴侶(丈夫)的婦女,其丈夫如果有過二至五個性伴侶,則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為一般婦女的1.5倍。如果她的丈夫有過六至十個性伴侶,她的風險為2倍。如果丈夫有過十一至二十個性伴侶,風險為7.2倍。丈夫有過二十一個以上的性伴侶,風險是9.8倍。而這些婦女的丈夫如果曾經嫖妓九次以下的話,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是一般人的2.2倍。如果嫖妓十次以上的話,她的風險是7.7倍。台灣地區的男性普遍存在「第二攤」、「第三攤」的應酬文化,而嫖妓通常是其中的一部份。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教授的研究指出,台灣地區男性性行為因素是中老年婦女子宮頸癌的主要因子。 在英國有一個研究指出,在所有的行業中,丈夫從事經常更換工作地點的工作者,例如長途大貨車司機、船員…..等,其妻子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最高,原因可能是容易擁有許多不同的性伴侶,當然,這下子妻子也可能較容易有丈夫以外的床伴。
在台灣,進出風月場所者,一直以商人佔最多,其次是勞工和軍人,如果我們有大規模的研究,應可查出,這些行業者,妻子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是否較高。另外,過去曾以為包皮垢是致癌因子,不過現已不太主張割不割包皮,和性伴侶的子宮頸癌有關了。

 

(三)人類乳突病毒(HPV):這是近十多年來醫學界最重視的致子宮頸癌因子,許許多多的研究已指出,無論子宮頸癌或癌前期患者,曾受這種病毒感染之比率,都比一般人較高。侵襲性子宮頸癌的患者,甚至九成以上都被證實有過HPV的感染。目前已知的七十多種HPV中,至少有二十多種可侵犯女性生殖道,其中尤其以第16、18、31、33、35、39、45、51、52、58型特別容易引發子宮頸癌,而這些病毒幾乎都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。另外,常見的性傳染病-菜花(學名尖形濕疣),其致病原也是這種病毒,只是不同的亞型罷了!因此曾染患菜花者,更應該特別注意每年勿忘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。

 

(四)第二型單純皰疹:一直到八O年代初期這種病毒還是熱門的研究對象,亦即被認為與子宮頸癌關係非比尋常。如今其地位雖已被人類乳突病毒取代,但一般人認為曾有生殖器皰疹者,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還是較高,各方面研究指出,風險大約為一般人的兩、三倍之譜。不過這原因其實是由於因性交感染HPV者,往往同時也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之故。
  由於愛滋病的崛起,生殖器皰疹已不若二十年前那麼風光受重視,不過病患人數其實還是有增無減,而且此病至今也還沒有根治的藥,會反反覆覆復發,只是不會致命罷了。而由於與子宮頸癌還間接有關,這些病患也勿忘抹片檢查的重要性才好。

 

(五)愛滋病毒(HIV):研究顯示,HIV陽性者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之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倍左右,而不論用什麼治療方法,這些人的治癒率都比一般的子宮頸癌前病患者低。因此復發率高且惡化為子宮頸癌的機率也相對提高。也有研究指出,HIV陽性的子宮頸癌者大都比較嚴重,例如:有較多的淋巴腺轉移,或者細胞分化較差亦即惡性度偏高。因此HIV雖非子宮頸癌的致病因子,但因它使全身的免疫機能下降,因此相對提高子宮頸癌罹患率。

 

(六)吸菸:一般人大概只知吸菸易致肺癌,其實吸菸能引起許多癌症的發生率上升,子宮頸癌正是其中之一。綜合許多研究的結果,每天吸不到一包菸者,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,為不吸菸者之1.4倍,吸一包菸者為1.5倍,吸一包菸以上者則為1.8 倍,而過去吸菸如今已戒除者為1.2倍,可見不再吸菸後,罹患率會降下來。
台灣地區女性吸菸族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,且不吸菸者吸二手菸的機會也不少。研究顯示,吸二手菸同樣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,因此拒吸二手菸實在是吾人自保之道。

 

(七)飲食營養方面:有研究指出,維生素有對抗子宮頸癌性病變的作用,不過,更多的研究顯示,維生素A的先質-胡蘿蔔素,更肯定與子宮頸癌有關。因為在這些病人身上,胡蘿蔔素含量比一般人低,子宮頸剝落的細胞中,胡蘿蔔素含量也偏低。相反地,多食用深綠色蔬菜或黃色蔬菜以及果汁者,子宮頸癌的罹患率也較低。另外,也有人說,維生素E可能也有關。總之,營養不均衡或欠缺,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。

 

(八)個人衛生習慣方面:有些研究指出,常做陰道沖洗者,較易罹患子宮頸癌,不過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,認為性交後沖洗陰道,未必易患子宮頸癌。也有研究宣稱盆浴比淋浴,較易罹患子宮頸癌。一項中國大陸的研究則說,沒有每日清洗外生殖器,也是較易罹患的因素之一。這些研究至今都還缺乏大規模的其他研究印證,因此可以說未定論。

 

(九)口服避孕藥:口服避孕藥的長期使用,可以減少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罹患率,但有不少研究卻指出,可稍微增加子宮頸癌的發生率。綜合各家說法,服用五年以內者,風險約為未曾服用者之1.2倍,服用十年以上者,則為1.6倍。不過台灣地區的婦女,長期服用避孕藥者不多,因此可說還是利多於弊,不大需要擔心這方面。

 

(十)多產:有些研究指出,生產過多胎的婦女,比只生過一胎或沒有生育過者罹患子宮頸癌機率高一些。不過,也有人認為,事實上那些多產婦大都早開始性行為,她們的丈夫也較多有嫖妓行為。因此多產可能不是一個致癌的因子。贊成者則-----認為生產時子宮頸的裂傷可能變成HPV病毒方便入侵的門戶。